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苏轼 >

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趣闻网 2023-05-25 22:09:23 原文链接:网络

苏轼这个人不可等闲视之,要了解一个人得先了解这个人经历过什么。通过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推断他的性格品质,不失为一种分析历史人物的好方法。

苏轼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我们逐步来说。苏轼20岁的时候跟他的弟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主考官欧阳修的眼球,考取进士第二名(本应是第一),这一点证明了他的少年不凡、文采斐然,更为他以后的曲折的从政之路埋下了伏笔。



在史称为“王安石变法”之前,苏轼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名动京都,他才华横溢又生性正直,还很喜欢钻研美食(所谓的“东坡肉”便是他在后来被贬官期间的独创美食),喜欢品茗,广交文人雅士,如果说这时候的他少去谈论政事,安心地做一个老实本分的才子佳人,那么也许他的一生将会过的比较顺畅,但这样子也许他的一生就会少了很多传奇色彩。

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耿直率真,不会隐藏自己的心思,王安石贵为当时的宰相,他提出的变法活动,苏轼他也敢去反对,这说明他是一个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独立主见的有风骨的文人。

王安石敢义正言辞地提出变法的请求不仅在于得到了宋神宗的许可,还在于当时的朝廷上已经有很多新政支持者了。苏东坡既然反对了变法活动,也就站在了这一些新政支持者的反面,他的被孤立也就成为了事实,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迫地提出要出京城任外职了,宋神宗亦是有爱才之心,几番权衡之下把他调到了杭州当了个通判官,后来他又兼管徐州、密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州期间,黄河决堤,百姓被困。苏轼急忙请动武卫营的禁军,呼吁他们一起同老百姓抗洪,还上书朝廷,请求加固护岸,防止洪水再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是一位胸襟坦荡的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人。

这些都不是重点,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在于乌台诗案,这个时候的他时年四十三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险些被杀头,逃过杀身之祸的他被不断贬官,正如他在《自提金山画像》一文中的自我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样,他被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作为一位从小就胸怀壮志,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来说,这基本是政治生涯的结束,同时也是苏轼人生理想的葬送。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苏轼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悲观,甚至可以说乐观得过分。他的很多名句偏偏都是在被贬期间写成的,诸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迈洒脱之情油然而生。

被贬到惠州的时候,他还不忘享受岭南的荔枝,并作《惠州一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经典名句,人家从北方被贬偏僻的岭南地区都是水土不服,吃不下饭,像白居易到了江西后就在《琵琶行》一文中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苏轼倒好,居然还想常住在岭南吃荔枝,这种旷达和风趣历史上有几位文人能够与之相比肩,恐怕寥寥无几。毋庸置疑,苏轼的这种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精神正是构成他传奇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有一句经典名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苏轼是一位真正的勇士,是真正的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