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三国志 > 陈寿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趣闻网 2023-09-01 21:17:55 原文链接:网络

古人对陈寿的史学道德一直存在争论,这大概是从《晋书·陈寿传》成书开始的,上面写了陈寿索米书史,因父辱而谤诸葛。

索米指陈寿对曹魏时期负有盛名丁仪、丁讷的儿子们说,给我千斛米,我就给你们的爹立传,然而丁氏没有答应,于是《三国志》不见这两人的传记;“谤诸葛”是指两个事情,一件事诸葛亮斩马谡时牵连了陈寿他爹也被斩了,另外一件是陈寿在蜀国时不受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待见,因为这两件事,加上前面一件事,所以后世有的史学家,怀疑陈寿人品有问题,在《三国志》里面“轻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曾这样讽刺陈寿,“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



那么,陈寿真的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不客观,存在“谤”的成分么?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 ,示议轨 ,约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 贬 ;庶事精练 ,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 ,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匹矣 !”

除此之外,陈寿还用“《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来类比“梁益之民,咨述亮者”,把诸葛亮几乎与齐之管仲、汉之萧何、郑之子产这些人物比肩,这样的评价还算低么?



当然,以上内容,全部都是正面评价,《三国志》里还有一段关于诸葛亮的负面评价,也是这一段,引起了后人对陈寿史学道德的争论。即:

“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 ,故使功业陵 迟 大义不及邪 ?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

短短四十个字,却成为了后人质疑陈寿人品的依据,那么这段评价是否客观公允呢?笔者就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下:

一、如果你读过《三国志》全本,你会发现,诸葛亮几乎对所有三国人物都是有褒有贬,这是他的评人风格,诸葛亮并不是特例。刘备、刘禅是陈寿的故主,我们知道古人推崇忠臣不事二主,蜀国灭亡后,陈寿事晋,对于一心钻营仕途的人而言,在谈论故主的时候要么回避,要么尽量贬低,以此承托现在所效忠的主公的光伟正,然而在《三国志》中,陈寿仍以《先主传》、《后主传》以示区别于吴,足见他的人品是有保障的。

而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他也坚持有褒有贬。比如“先主之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 ,诚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 ,不逮魏武 ,是以基宇亦狭。”

说刘备用人厉害,有刘邦的影子,托孤的坦荡,君臣关系之和谐,简直历史之最,然而,说具体的个人能力,是远不如曹操的,所以他的基业比较弱。

说关羽、张飞,是这样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 ,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 ,飞义释严颜 ,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 ,飞暴而无恩 ,以短取败 ,理数之常也。”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而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陈述欧对诸葛亮有贬责之语,就觉得陈寿道德有问题,在笔者看来,陈寿的史学观是正直的,看人看问题也是一分为二的!



二、从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可以看出,陈寿对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在取舍上以精简为标准,而不是以笔伐诸葛亮为动机。裴注《魏略》中记载:“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不错,这一段其实就是“三顾茅庐”的毫无修饰,平铺直叙版,根本没有提什么刘备三次去茅庐!然而陈寿记载的这一段,采用的却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说。如果陈寿对诸葛亮有心贬低,应该跟《魏略》的表述手法一致啊,何必采用诸葛亮之“三顾茅庐”说,来衬托诸葛亮?

三、关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其实与陈寿同时代的人也这么认为。裴注中就曾引用《袁子》说:“亮、持本者也,则非所长也 ,故不敢用其短”,被刘禅杀掉的李邈在诸葛亮死后更加是全盘否定了诸葛亮,虽然他这种做法有点政治投机的意思,他本人也因此而死,但这样说明了,时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并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不同开发,因时因势而易,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然,陈寿再《三国志》里确实对魏晋有曲笔回护。这个事情已经成为不争之事实,至于原因么,本文在此就不作赘述。然则,并不能因此就攻击《三国志》中大肆贬低诸葛亮。

综上,笔者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呈现给我们的诸葛亮形象,也并非后世因为封建忠君观影响而逐渐完美无缺的千古忠臣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