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朱元璋 >

李文忠俘虏大批元朝宗室妃嫔, 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

趣闻网 2022-02-12 13:09:17 原文链接:网络

徐达在西线与王保保打得火星四溅,李文忠在东线遇到的情况却出人意料。

元顺帝放弃上都后,跑到了应昌,李文忠的任务就是直捣黄龙,彻底解决元顺帝。以他的能力和兵力,这不算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一路上,李文忠除了遇到小部分元军的顽强抵抗,基本算是进展顺利,很快挺进到离应昌百里左右的地方。万没想到,不知是不是被赶出大都后的生活太艰苦,还是害怕落入李文忠手里,从抓获的一名蒙古骑兵口中得知,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竟然很配合的病死了。

世界上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巧合,看来是李文忠和妥欢帖木儿缘分不够。

生活中我们遇到这种事,通常都是跺跺脚,喊一声晦气,然后放弃再找仇家麻烦,人死一了百了么。

不过这不适用于战争。妥欢帖木儿死了不代表元朝政府就消失了,相反这是个捡漏的绝好机会。李文忠下令,全军加速,日夜兼程急行军赶到应昌,把这座小城包围。

李文忠的判断很准确,皇帝新丧,元顺帝仅有的禁卫军根本无心恋战,他们再次放弃城池匆匆后撤,明军当天就拿下了应昌,完美捡漏。

 

徐达在西线的收获很丰厚,但与李文忠相比,还差了点意思。

李文忠的战利品如下:宋、元玉玺、图书、玉册、镇圭、玉斧等等,以及一大批没来得及逃走的元朝宗室和妃嫔,其中包括元顺帝的嫡孙买的里八剌。

这只是些小玩意,有徐达那边成千上万的马匹和牛羊实惠吗?

拜托,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牛马看着值点钱,却不稀罕,只要有地方,有人口,没多久就能繁殖一大批出来。李文忠的战利品可不得了,那是皇帝的全套办公用品,都是国之重器、传世之宝,而且还是祖传的,每样东西世间仅此一件,别无分号。其中随便一样出现在今天,都能成为故宫的镇馆级别宝物。

在当时,它们的文物价值还没这么高,但它们承载的政治意义比今天要高上百千倍。

有了这套东西,朱元璋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好做多了,既能加强自己的正统性,又能打击元朝顽固分子的思想,说它们相当于能重复使用的一支军队也不夸张。

徐达消灭了更多的元军有生力量,李文忠让残元的班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两人功劳都很大。战争为政治服务,要论政治意义,还是李文忠的战果略胜一筹。

而擒获的元朝宗室、妃嫔们,还有另一个妙用:献俘。

献俘是古代一种隆重的军礼。军队获得重要胜利后,凯旋时会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这些俘虏的身份越高,说明胜利越大,皇帝就越有面子。

献俘流程对于俘虏来说,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体验。他们会被头绑红巾、身穿红衣,每人带着镣铐,由军士从东华门押入来到午门。在那里,文武百官早已全身朝服,按品序肃立于下。

皇帝在哪呢,他还没出现,不可能让皇帝等俘虏吧。要等所有人到齐了,刑部尚书(司法部长)才能率左右侍郎出班请皇帝登台,然后鼓乐大作、礼炮齐鸣,穿戴全套行头的皇帝升坐午门。三声地动山摇的“万岁”声后,献俘正式开始。

 

刑部尚书是主持人,他会一字一顿、字正腔圆地念出这些人干了什么坏事。这个过程要求这位司法部长有很足的中气,他的声音必须响亮舒徐、直冲云霄,确保所有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当然角落里的人听不清通常问题也不大,但务必保证皇帝和大臣们能听清,否则就可能被弹劾失礼。

这个环节极其庄重肃穆,所有人都不得发出任何声音,咳嗽放屁都不行,必须忍住。接着,刑部尚书会给出量刑建议,通常会有两种:赦免或处决。

接下来就是皇帝表演的时间,在这么多人面前,皇帝需要保持神秘庄重,话不能太多。事实上他的台词极少,只需要决定是杀还是放。

这个选择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并不需要集体讨论。如果皇帝觉得今天天气很好没必要杀人,可能将他们赦免;如果皇帝那天正好心情不好或是决定杀人立威,等待他们的就是人头落地。

不管是哪种,接下来的环节大家都会欣赏到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以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献俘礼为例,万历皇帝朱翊钧决定宰了献上来的61名日本战俘,他只说了两个字:拿去。

“拿去”意味着死刑,这个声音从皇帝一人口中传出,然后开始由近及远在人群中接龙。随着接龙人数的成倍增加,声音由小到大,从细不可闻到如电闪雷鸣。接龙的最后一棒是360位大汉将军,这些真的都是精挑细选出来,膀大腰圆声如洪钟的大汉。数百条大汉扯直了喉咙,声音如同打雷一样震天动地——“最下则大汉将军三百六十人,齐声应如轰雷矣”。

时人形容:“此等境界,可谓熙朝极盛事。”

最高级别的俘虏是敌国皇帝,次点的就是皇亲国戚。这次没抓到元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过有嫡孙等其他宗室,还有一大帮子妃嫔,规格也已经很高。

 

得到消息,应天的一帮文臣很兴奋,这次终于有机会弥补洪武元年攻占大都时,没有抓到元朝宗室的遗憾,也可以一报元灭宋时,元军对宫中妇女的不敬行为。对待南宋宗室,忽必烈并没有网开一面,当时遭到勒索与凌辱的内侍、宫女、妃嫔可不少。

在旁人看来这么干固然很痛快,可老朱未必会这么想。大明天下未定,境内蒙古人色目人众多,残元力量依然强大,要想安抚他们,就得拿出高姿态。

在那个封建年代,民族间相互仇杀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以怨报怨对这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有什么好处呢,和睦相处不好么。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要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政权的稳固。在派出军事力量打击元军的同时,朱元璋从来没有忘记怀柔政策,在他手下有众多蒙古籍的文武官员,在他以后,大明也延续着这个政策。

 

献俘虽解气,目光过于短浅。朱元璋干脆地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这么好的政治牌,用来献俘岂不是过于愚蠢了。朱元璋下令,对俘获的蒙古人等以礼相待,赐给他们汉族衣冠,并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候,附赠大宅子一栋。并且他还贴心地关照中书省,要特别优待妇女,保证她们吃好穿好住好,如果哪个妃嫔想要北归的,不光发给路费,还派人护送。

当初老朱善待文士,为他争取了文人缙绅的支持,他显然尝到了甜头。皇帝的一举一动受到全天下的围观,优待蒙古俘虏,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几个月后开始,就有北元宗室、将领、大臣陆续主动投降。到洪武四年,没经过用兵,西北吐蕃诸部都已归附。这一年,北元辽东行省平章刘益宣布投降,近塞地区北方基本平定,成果巨大。

是献俘好还是优待俘虏好,历史已给了我们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