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趣事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趣闻趣事 > 简短 >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简短?(防震知识?)

趣闻网 2023-12-25 14:05:05 原文链接:网络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简短

一、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


三、洪水猛,高处行,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


五、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


六、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


七、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八、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


九、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公共场所要少去。


十、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运输泄漏别围观。

防震知识?

1. 防震小知识1: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因为坚固的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力量。

2. 防震小知识2:在家中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等,以减少地震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3. 防震小知识3: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冷静的头脑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紧急情况。

4. 防震小知识4:避免在地震发生时使用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被困。

5. 防震小知识5:在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的可能性,避免返回受损的建筑物,以免发生二次伤害。

防震知识?

1. 防震小知识1: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因为坚固的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力量。

2. 防震小知识2:在家中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等,以减少地震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3. 防震小知识3: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冷静的头脑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紧急情况。

4. 防震小知识4:避免在地震发生时使用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被困。

5. 防震小知识5:在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的可能性,避免返回受损的建筑物,以免发生二次伤害。

防震知识?

1. 防震小知识1: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因为坚固的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力量。

2. 防震小知识2:在家中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等,以减少地震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3. 防震小知识3: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冷静的头脑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紧急情况。

4. 防震小知识4:避免在地震发生时使用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被困。

5. 防震小知识5:在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的可能性,避免返回受损的建筑物,以免发生二次伤害。

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的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震闪就会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波及范围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作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非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划分烈度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