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托马斯·沃尔夫

  •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3日
  • 出生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
  • 去世日期:1938年9月15日
  • 国籍美利坚合众国性别:男
  • 托马斯·沃尔夫简介
    托马斯·沃尔夫[2](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托马斯·沃尔夫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1938年,沃尔夫去世。
    20世纪美国作家

    人物生平

    托马斯·沃尔夫

    1900年10月3日,托马斯·沃尔夫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西北部的阿什维尔。11岁时,沃尔夫在当地上了私立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家中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孩子。16岁时,他进人北卡罗莱那大学。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用功,在学校校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开始在写作方面崭露头角,不久就担任了校刊的编辑。

    1920年,他20岁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毅然前往哈佛大学继续学习。在哈佛大学,他在乔治·皮尔斯·贝克尔教授的戏剧班学习剧本创作。虽然沃尔夫对场景、人物和剧本写作具有独特的天分,但是纽约戏剧协会却始终拒绝采用他的剧本。

    192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托马斯·沃尔夫的父亲去世。[4]

    1924年,他开始任教于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校区,教学生涯一直持续至1930年。1924年秋天,他曾远赴欧洲寻找写作素材。

    1925年8月,他遇到了艾琳·伯恩斯坦—一位戏剧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1926年7月,沃尔夫开始创作后来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当时他们正在英格兰旅行。

    1927年底,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做出大胆的决定,打算出版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天使,望故乡》。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珀金斯对该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调整,两人也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部小说出版后大受欢迎,评论界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代表作《天使望故乡》插图 (1977年)

    1930年3月,托马斯·沃尔夫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后前往欧洲,在欧洲游历了一年。他返回纽约后,移居布鲁克林区,并在那里继续写作。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日夜奋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完成了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及《网与石》的大部分书稿。

    193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清晨》。由于多种原因,沃尔夫于1937年同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中断了合同,并与哈泼兄弟公司签约。长期以来,编辑爱德华·阿斯威尔一直对沃尔夫十分仰慕,于是欣然承担了沃尔夫作品的编辑工作。

    1938年初,沃尔夫感到身心疲惫,遂决定外出旅行。但他在旅途中染上了肺炎,于1938年9月15日病逝。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体裁

    发表年份

    《天使,望故乡》

    Look Homeward,Angel

    长篇小说

    1929

    《时间与河流》

    Of the Time and the River

    长篇小说

    1935

    《网与石》

    The Web and the Rock

    长篇小说

    1939

    你不能再回家

    You Can't Go Home Again

    长篇小说

    1940

    《从死亡到清晨》

    From Death to Morning

    小说集

    1935

    展开表格

    出版图书

    中文名

    时间

    作品简介

    出版社

    时间与河流

    2011年1月1日

    《时间与河流》是2011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沃尔夫。该书讲述了主人公尤金·甘特在哈佛大学学习,后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使,望故乡

    1929年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

    -

    网与石

    2017年5月

    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1900—1938)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石匠家庭。自幼酷爱阅读与幻想,二十岁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

    无处还乡

    2009年8月1日

    1929年、姨妈芒离世,乔治·韦伯回乡奔丧。姨妈的去世,使他与故乡失去最后一丝维系。不久,处女作《群山之冢》出版,乔治一举成名。但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因无意揭示家族真相,乔治陷入亲朋好友各方责难的洪流,再也不能回家。

    这期间,他逐渐发现,1929年经济大萧条阴影下,人们隐藏的的恐惧、脆弱,以及自我欺骗。才是真正的美国悲剧。

    1936年3月,第二本书出版后,乔治在德国受到热烈的欢迎,却也察觉到名利的虚妄、希特勒及其纳粹派系的蔓延。在他看来,“希特勒主义”代表着人类向贪婪、强权文化的回归,而它们从来都是人类的敌人,让人们无处还乡,失去自由。

    江苏人民出版社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沃尔夫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四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有人将这四部作品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其大部头的文字将一个青年的苦闷、理想与人生追求述说得淋漓尽致。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中,主人公始终处于奔波之中。主人公怀着美好的信念与渴望,不知疲倦地游走于各地,亲眼目睹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满足。

    托马斯·沃尔夫

    沃尔夫作品的整个基调都是迷惘和失落的。小说的主人公尤金和乔治穷其一生都在孤独中寻找精神上的净土与支柱。他们自小生活的南方小镇喧嚣落后,南方的传统渐渐消失了,新的美好的方向又没有确定下来,他们渴望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寻梦,但内心深处的南方情怀却一直缠绕不休。尤金(或乔治)的性格是内向而矛盾的,这也导致了他们的迷惘。在远离故土的时间里,他们始终怀念着家乡。在喧嚣的大城市里,他们显得更加孤独而陌生,他们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有所成就,而使他们不感到痛苦,但却始终在寻找中迷惘着、失落着。尤金和乔治身上体现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使他们的形象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也使得他们的命运变得不确定,主人公热烈地追求爱情和名望,但最终发现他引以为豪的爱人其实是上流社会一个虚伪的女人,这个年长他十九岁的女人喜欢的只是他的年轻与激情;而他作为一位作家终于变得家喻户晓了,他却感到名望带给他的只是失望,他只是有钱人身边的一个装饰品,他受不了他一直期望如今实现的生活圈子里的虚荣与做作,因而他最终告别了他的爱情和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

    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的人生经历,他对人生的探索中从无知到逐渐有知,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但是这种探索却充满了失落与迷惘。在最后一部作品《无处还乡》的结尾处,作家痛心地意识到,“我们在美国这已经失去了自我”,“我们还没有真正发现美洲的大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人民、我们强大而不朽的土地还有很多任务没有真正地圆满完成”。因而,尤金与乔治的人生探索也远远没有结束,作家在结尾处写到,“离开你熟悉的土地,去寻找更加伟大的知识;离开你现有的生活,寻找更加伟大的生命;离开你挚爱的朋友,寻找更加伟大的关爱;寻找比家园更加亲切,比大地更为广阔的故乡吧……”所以,小说的结尾处说明主人公仍在继续寻找,仍在宽广无垠的大地上寻觅着人生的真谛。

    艺术特色

    在作品中,沃尔夫无数次生动地再现了听觉的感受,把外部世界的各种声音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有时候,他会直接用一首诗来代替叙述,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沃尔夫的文字不仅能够传达出事物的声音与画面,而且还能传达出事物的气味,所有的感官感受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全新的立体感。

    托马斯·沃尔夫

    他巧妙地将各种诗句、民谣运用于作品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他对各种简单的声音或词汇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富有节奏的诗意表达。这种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义,使作品在语言层次上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和盎然的诗意,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虚构的情节紧密地穿插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实。沃尔夫深爱着美国,他远赴欧洲达七次之多,但是每每在他离开美国之后,他才更加喜爱美国,感到某种记忆或某种难言的力量一直驱使自己不断返回。在描写美国的时候,他往往会关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小方面,诸如“牛奶车开过街头的声音”等。这些东西往往能勾起人们的回忆,读来清新自然,也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作为一名小说家,他把自己的直观感受倾注于笔端,用一种强烈的意识再现了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和看法。

    沃尔夫往往将景物描写与抒情紧紧结合起来,这是他的又一大特色。在《时间与河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处处可见。沃尔夫在抒情时往往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式和结构,经常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的名词或形容词。这些词汇表面上给人一种啰嗦、重复之感,但是仔细品味,读者就会发现这些词义不仅意义相异,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互补性。显而易见,作者在写作时并非随意用词,而是精心构思而成。正如他的小说结构一样,这种风格看似轻率、缺乏约束,但是这正是沃尔夫独特的方面之一。他的这种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义,使作品在语言层次上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和盎然的诗意,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沃尔夫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南方味,这其中掺杂着作者对南方的复杂情感以及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不仅体现在作家怀旧式的南方书写上,也体现在他的现实体验上。对于南方己逝的过往,作家不时地站在南方人的角度发表看法。对于南北战争,作家愤然说道,“我们只是战败了而已,并没有被打垮。”对于蓄奴制传统,作者用南方人的口吻说道,那是一个“美好的传统”,他们“不愿意做自由的黑奴,失去了东家他们怎么活啊?”但是,作家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对老南方美好过去的怀念中,他清醒地看到了老南方的罪恶。

    沃尔夫的作品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自传性,他在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理想与追寻,失落与矛盾,沃尔夫称之为是一种“自我暴露”,他渴望同时又有些害怕的自我暴露。这种文学的个人化倾向可以说是作家的一种信念,他坚信“一切严肃的文学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必须使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自传性己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沃尔夫擅长对人物进行漫画式的讽刺,这些讽刺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能找到原型。有些是沃尔夫十分反感的人,有些是与他产生过矛盾的人,有些是他偶然邂逅过的人。总之,他会非常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每个人,不仅观察那些他喜欢的人,而且还特别留意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自己厌恶的人。

    沃尔夫的讽刺往往体现在他对人物言语的口音和方言的敏锐把握上,他在小说中用斜体或省略突出了人物的方言,并以此达到深入刻画人物的目的。此外,他还喜欢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手段呈现他对人物的讥讽态度。也就是说,表面看来他是在平静地讲述故事,无意表达个人的观点,但是仔细回味就能体会出其中的讥讽之意来。[3]

    人物评价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纽约客》评)

    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竭尽全力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抛开,而希望把人类心灵的所有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点上。(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评)

    沃尔夫“能在看似普通的事情和平凡的人物中发掘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诗意”。(《纽约时报》评)

    “沃尔夫不仅对自然世界十分关注,而且还经常将人物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加渲染”。(美国学者罗伯特·泰勒·恩赛评)[3]

    “沃尔夫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最为抒情的部分,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抒情与观察结合得最为精当的部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评)[1]

    参考资料

    [1] 王兰明,赵淑文,李峥嵘,王红,尚婷 . 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创作风格 : 时代文学 ,2009-8

    [2] 易文网--图书频道--作家 · 易文网[引用日期2021-08-21]

    [3] 刘积源,高红霞 . 论托马斯·沃尔夫的语言叙事风格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4] 托马斯·沃尔夫(作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22-01-10]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