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趣闻

导航
趣闻网 >娱乐 > 娱乐趣闻 > 肖战 >

《新周刊》批评肖战《如梦之梦》,勇气从何而来?

趣闻网 2021-06-10 22:26:44 原文链接:网络

针对肖战主演话剧《如梦之梦》,《新周刊》最近发表文章《“流量”演话剧这股风,越刮越猛了》,不到半天,阅读量就上了10万+。文章说,#如梦之梦#这tag填满了“肖战”两个字,并批判“当‘流量’们走上话剧舞台时,舆论不再关心话剧最开始想传达什么,而是转向了噱头、阵容、粉丝和某位明星主演的个人演技。”

 

《新周刊》批评肖战《如梦之梦》,勇气从何而来?

《如梦之梦》武汉首演结束后,获得来自话剧业内、媒体、观众的无数正面评价,首先感谢这位作者带来了不同的声音,这演员、对话剧领域、乃至对社会公众,都是一种反思和警醒。但就这篇文章本身,我个人还是有些不同观点。

第一,作者提到了227事件,他将肖战和AO3圈子的矛盾类比到了话剧圈,并评论说“耽改美男子再一次正面迎击小众圈层谈何容易?谁给的这勇气?”首先,肖战本人一直呼吁尊重所有的圈层,可作者却用“正面迎击”这个词来搞对立,是觉得出演过耽改剧的演员天然要低人一等吗?他们没有资格以普通演员的身份参与到话剧艺术创作当中吗?那请问您写这篇文章,又是谁给的勇气呢?

第二,作者全文看似在客观探讨流量明星和话剧品质的相互影响,但实际上透露出来的,是满满批评和敌意。他说“首演热度是挺持久的,但是当舆论场上没有舆论时,首先得反省一句——这热度它健康吗?可持续发展吗?”是否健康、是否持久,最核心还是内容,不是吗?可文章中没有半个字去分析肖战的演技,去分析《如梦之梦》的品质,可见是真的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但您这种偏颇的行文,是会带偏很多路人的,很容易把肖战和无演技流量明星画上等号,也可能把肖战和降低话剧艺术品质对上号。

 

《新周刊》批评肖战《如梦之梦》,勇气从何而来?

流量明星和话剧演员一定是互相对立的吗?显然不是。《博客天下》杂志对《如梦之梦》做了整整5万字的专访,里面写到“肖战的表现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表示,肖战台词很好,是个好苗子。”青年戏剧评论家、编剧 梅生说“从台词的流畅、身体的放松、节奏的把控、台风的从容等方面来看,肖战的表现相当合格”。文艺评论和策划人 程辉说“我觉得挺不容易的,一个年轻的明星愿意踏下心来去感受人物、感受角色,而且交出了自己相对完满的答卷。”

第三,作者先是承认,“看话剧这件事,把观众带进场是第一步”。可他却又接着说“但市场化不等于讨好观众,不等于放弃个性,这是铁一般的规则,要不然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渐渐玩成了百花齐放的大众娱乐。”这句话不仅会伤了话剧演员们的心,更是在贬低用心出品话剧的所有幕后工作者们。在这么扣帽子之前,请先摸着良心问问,您这篇文章本身是否就是想借流量之力?否则你为何不去批判那些真正演技拉跨的演员?而是抓着肖战和《如梦之梦》不放呢?新华网评论说,“台上是穿越时空探讨生命真谛的百余个角色,台下是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拯救生命的现实英雄”。《北京晚报》写道,“新演员的加入带来了更多话题和关注,但最终让观众们感动和认可的,是整台作品稳定的品质和精良的水准。”为何您却看不到它的价值?

第四,作者说,“粉丝对娱乐明星的那种深情,就过于上头了——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只有爱慕,没有角度。”可能在您的眼中,艺术分为三六九等,欣赏艺术的人也是有三六九等的,粉丝都被偶像蒙了心,因为喜欢流量明星而进剧院的人,就会玩物丧志,没有欣赏文化艺术的能力和资格吧。不仅如此,恐怕在作者眼中,无论是演员,是话剧工作者,还是观众,都是一群没有思考能力、没有艺术追求,没有立场和原则的人。可我更喜欢王可然老师所说“戏剧不应该装扮成高尚和高贵的样子,并不是看过一出戏就比没看过戏的人有文化”“戏剧要疼爱所有人”。

 

《新周刊》批评肖战《如梦之梦》,勇气从何而来?

不可否认,整篇文章立意很高,想呼唤话剧艺术回归纯粹,回归品质,但想批评得让大家心服口服,请先摘掉您的有色眼镜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