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李景隆 >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趣闻网 2021-01-31 21:13:48 原文链接:网络

李景隆,被戏称为“建文战神”、“靖难第一内奸”和“虎父有犬子”的杰出代表。作为朱元璋晚年最受信赖的二代勋贵,贵为曹国公的李景隆非但没有履行好辅助建文帝朱允炆的责任,反而在反贼朱棣攻打京师之时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这样一个人,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三代曹国公。

虎父有犬子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是老朱的二姐。李文忠在投靠舅舅之后,迅速凭借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明朝建国前,大将军徐达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李文忠作为北伐大军的一员,在应昌一举击破元军主力,逼得前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狼狈逃窜,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更是被明军俘虏。洪武三年年底大封功臣之时,李文忠跻身开国六公爵之一,封曹国公,食禄三千石。朱元璋还特地向诸将说明自己外甥封爵,完全依靠战功,而非和自己的亲戚关系。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因此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痛心不已,命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根据《明史》描述,李景隆是个又高又帅、温文尔雅、气质出众而又品学兼优的完美贵公子。这样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朱元璋心中对李文忠的怀念,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南京李文忠墓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年底,李景隆出任太子太傅,成为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班底。随后朱元璋将其外放甘肃,足足在西北边境坐镇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被召回南京,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李景隆这次回京,明显就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

靖难中谜一般的表现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第二年年号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建文君臣上台后立刻对太祖皇帝的政治遗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亲王领兵这一条更是被首当其冲予以针对。最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因此李景隆就是燕王的表侄。但由于二人岁数相仿,从小一起长大,故而朝廷一开始派出的统兵将领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这里对李景隆未免没有猜忌之心。

但随着耿炳文在真定惨败之后,朱允炆也只能紧急启用曹国公,让其赶赴前线收拢部队,并指示其可以"一切便宜行事"。

当年九月底,朱棣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弱点,亲自率主力北上大宁,目标是已经和朝廷撕破脸的宁王朱权及其手下骁勇善战的营州三护卫。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则交到了燕王世子朱高炽手上。这是一场事关命运的赌博,朱棣别无选择。

李景隆收到情报后立刻挥师北上包围北平,但他在此后一系列谜一般的举动确实令人疑惑。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如果李景隆最终获胜,那他对北平围而不破的战术就可以理解为吸引朱棣主力南下决战。可惜郑村坝一战,白河上突然结冰,导致燕军骑兵轻易过河,并最终造成了官军的巨大损失。当时北方早已天寒地冻,对于不习严寒的朝廷官军来说非战斗伤亡太大,史书记载:"冻死及堕指者甚众,临战率不能执兵"。面对严酷的天气和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李景隆当机立断,下令丢下辎重,全军当晚开拔向德州方向退却。

次年四月,经过一番休整,李景隆再次从德州出兵北上,和朱棣主力在白沟河相遇。白沟河一战,官军首战就把骄横的朱棣中军建制完全打散。朱棣最后仅仅带了三人逃回大营,还被《明太宗实录》吹嘘成亲自断后。

 

白沟河大战

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面对朱棣的主力部队,李景隆指挥官军稳扎稳打,慢慢占据上风。当时就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官军大将瞿能所杀。

南军飞矢如注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折缺,不堪击。马却,阻于堤,几为瞿能所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最终神奇的天象再次出现。一阵妖风吹过,李景隆的帅旗竟然被刮断。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开始松动。朱棣乘着风势,对李景隆大营实施火攻,于是官军最终崩溃。不但营中辎重、器械、孳畜等都丢给了朱棣,连皇帝御赐的斧钺都来不及带走。

开门投降

此前郑村坝失利之时,建文重臣黄子澄让李景隆隐匿败绩不要上奏。现在纸包不住火之后,由于当初是黄子澄极力推荐由李景隆挂帅,现在为了推脱责任,这位黄大人却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地说出下面一段话,简直是演技派影帝,令人瞠目结舌。

景隆还朝,帝赦不诛。黄子澄痛哭曰:"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宗社,励将士!"—《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李景隆出师近一年,期间出生入死,与燕军多场血战。不管他到底是无能还是所谓的“内奸”,至少在明面上这位曹国公确实问心无愧。而前线将士的鲜血,到了文人们口中变成了"出师观望,怀二心"。黄子澄等人为了掩盖自己"欺君"的罪行,就想着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出生入死的武将,如何不让人心寒?

而在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奔袭南京,连战连捷,兵临城下之时。朱允炆的另一位军师方孝孺在朝堂之上一个箭步窜入武臣班中揪住曹国公李景隆,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此时其他十八名文官更是一拥而上,对李景隆进行围殴。土木堡之变后一群文官当庭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之事,险些提前五十年发生。

因此笔者也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建文君臣最后还会派出李景隆作为朝廷代表,去燕军大营求和?李景隆被你们这帮文官百般针对,凭什么认为他还会忠心于朝廷?派李景隆去求和,这不是明摆着给他一个和朱棣眉来眼去的机会么?结果朱棣果然趁着这个机会策反了这位表侄,燕军就此兵不血刃攻破南京,战后论功行赏,李景隆名列靖难功臣第一名,增禄一千石。

 

建文帝剧照

结局凄凉

但是朱棣重用李景隆,不过是权宜之计。双方在靖难时兵戎相见,死在李景隆手下的燕军将士不计其数。现在这些人的昔日长官或是亲属纷纷跻身靖难功臣,无论于公于私,对于昔日的手下败将李景隆都不会待见。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阵第十四》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景隆风光了不到三年,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联合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对其轮番弹劾,终于让李景隆被削去爵位,和其弟李增枝及妻子数十人禁足于曹国公府。如此高规格、大规模、高密度地弹劾,只能认为是由朱棣所授意。

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为了防止李景隆旧部在南京闹事,永乐皇帝还特地将其押赴北京单独监禁。事实上曹国公府的忠心家人一直没有放弃营救李景隆,这些人的触角甚至还伸到了朱棣亲弟弟周王的府中。周王第三女信阳郡主的仪宾盛瑜,就曾经和李景隆的家人策划劫狱。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谋逆,其家属法皆当死,特宽宥之发戍辽东。彼知景隆囚系北京,潜逃沧州诸处,阴结党类欲行劫狱,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于法。仪宾盛瑜乃敢藏匿景隆家人,在于国典,瑜岂可容?以尔之壻,姑宥不问。自今宜教之循理守法,毋蹈前非。”—《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根据《明史》的记载,李景隆最终在永乐末年死于北京。而他的家属直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复正常生活。

结语:李景隆之所以投靠朱棣,恐怕还是在于其对建文君臣彻底失望所致。但其一家在军中势力极强,朱棣不得不对其有所忌惮。故而其最终结局悲惨,也是意料之中之事。试想一下,李景隆被囚禁多年, 其家人念念不忘要救他。李家子孙幽闭于府中四十多年,生活极端困苦之余,依然能做到秩序井然。这样的李景隆,怎么能说是草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