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渭水之盟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趣闻网 2021-06-06 15:25:15 原文链接:网络

大唐赔了脸面,丢了尊严,这才是李世民的奇耻大辱。

 

公元626年,这一年八月,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这个月月初,秦王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另一件事,则是在月末,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率兵20万,与唐军对峙在渭水河畔,一时间,长安城危矣。

颉利可汗在此时选择大军进攻,并非偶然,而是他听闻唐朝内部发生了武力夺权,因此便想趁此机会,从中渔利。

此事的最终结果,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骑,前往渭水之上的便桥与颉利可汗歃血为盟,双方达成约定,唐朝给予突厥一定利益,而颉利可汗选择退兵,并在当年九月,送给大唐战马数千、牛羊若干,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如此看来,似乎条件不错,颉利可汗不仅退兵,还给大唐一个大礼包,这貌似是好事,但就是这个好事,让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为何?只因大唐在这个所谓的“渭水之盟”中,被人家打到城下,刀架在脖子上签订的盟约,不仅赔了脸面,并且丢了尊严,大唐国威荡然无存,这让李世民怎么能咽的下这口气?

 

突厥曾经在历史上,相当的不可一世。

公元552年,实力强横的突厥,击败柔然部落,成为了草原上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与此同时,野心膨胀的突厥,逐渐将触角延伸到中原,但经过隋文帝连续二十余年的打击,强横的突厥,被隋军打成两半,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而到了隋朝末年,正值东突厥的巅峰时期,此时中原混乱,为了达到自己能够入主中原的愿望,不断的暗中支持中原各方势力,如刘武周、梁师都,还包括唐高祖李渊。

鉴于实力不如人家,李渊审时度势之下,“当机立断”的就向突厥当时的掌权者始毕可汗称了臣,双方还签了合同,约定李渊必须“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这种不平等条约,也是无奈之举,谁叫你打不过人家呢?就连李渊当了皇帝之后,还继续给东突厥送去不少财宝之类的东西,毕竟当时政权初定,更重要的是,还是打不过人家。

可能是李渊送去的金银财宝不够数,始毕可汗十分震怒,就联合刘武周等人,要直捣太原,教训教训李渊,但信心满满的他,却在走到半路,突然病逝,这才是大唐免去了一场灭顶之灾,若不然,还有没有大唐都是未知数。

接替始毕可汗的,是他的二弟处罗可汗,但不幸的是,处罗可汗仅在位一年,就病逝而亡,紧接着,颉利可汗成了大王。

在他初掌权时,就与大唐发生了多次交锋,唐高祖李渊对此也是不胜其烦,决定挑选精锐,要给这个嚣张至极的颉利可汗一点颜色看看。

就在李渊信誓旦旦的要教训突厥时,玄武门之变发生了,他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被迫成为了太上皇,秦王李世民成为了大唐最高的统治者。

玄武门事变发生的同时,向来不安分的颉利可汗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经过近两个月的整备,在玄武门之变的两个月后,也就是公元626年8月,率大军20万,直奔长安而来。

 

此时的李世民,刚刚登基才19天,真正的是皇位还没暖热,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大军,李世民也是头皮发麻,打还是不打?是一个问题。

其实按照当时唐军的建制,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当时长安地区驻扎有大约3万部队,而关中地区,还有十几万的中央军,依照这个实力,来对付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并没有太大问题。

但若是打,同样具有极大的风险,且不说是否能够打得过突厥兵,单是李世民刚刚登基,立足未稳,就是最大的隐患。

要知道,长安城内,藏在暗中的各方势力还没有完全平息,看似有几万军队,但这些士兵,不排除有李渊,甚至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在内,如果与突厥开战,万一中间有人使坏,临阵倒戈,那可就糟糕了。

与此同时,如果开战,必然是李世民率军迎敌,看突厥的架势,这场战争,一时半会结束不了,一旦这样,李世民就不得不长期在外作战,而长安城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就有可能搞一些“复辟”这样的事情,到时候前有突厥大军,后有“复辟”势力,就更加无法收拾。

但如果不打,任由突厥人在外肆意抢掠,那么李世民的威信就会尽失,无论是百姓,还是各级官员,看待李世民就会有所不同,这到时候处理就会更麻烦。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大唐,真的不是打仗的好时候,朝廷也好,百姓也罢,急需要休养生息,更何况,此战也做不到一举消灭突厥,还会彻底和突厥结仇,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此,思来想去,和谈是当前最为妥善的解决方式,渭水之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展开,并非李世民不敢打,而是在多方考虑以及权衡之后,暂时的示弱,才能继续力量,在日后谋大事。

公元626年8月28日,唐太宗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人,在渭水之上的便桥,与颉利可汗达成盟约,双方杀白马歃血为盟,在李世民答应给突厥人一定数量的金银财宝后,颉利可汗表示愿意撤兵,两日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与大唐交接物资,率兵返回。

至于李世民究竟给突厥了多少金银,才使突厥得以撤退,史料里始终没有具体记载,但在部分资料中,曾提到,突厥当时是狮子大开口,为满足其要求,李世民几乎是将整个国库都交了出去。

 

不管是否真的把国库交了出去,总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要知道,在他还是秦王时,可是征战四方,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更何况,这次还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刀架在脖子上签订的盟约。

这就更让要十分要脸的唐太宗难以咽下这口恶气。

这还是其次,损失点金银财宝不算什么,最让李世民难以接受的就是,不得不向突厥再次称臣。

其实称臣这件事,根源在李渊身上,当年是他先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如今突厥人打到城下,不仅索要财物,还旧事重提,要在精神上也羞辱一下大唐,这才是李世民认为奇耻大辱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算是过去了,突厥暂时退兵,长安城也暂时保住了。

极度郁闷的李世民,在突厥大军撤走之后,从禁军中挑选了几百个精锐,天天带着这些人,在皇宫里骑马、射箭、练习砍人。

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

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从来没人敢这样羞辱李世民,他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的主儿,丢掉的脸面和场子,是必须一定肯定要找回来。

而在源源不断的拉了一车又一车大唐财宝后的突厥,很快就要见识到大唐军神的厉害以及大唐国威。

公元629年11月,大唐调集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对东突厥发动了灭国之战。

 

有道是师出要有名,但话说起来,大唐这次出兵的理由,相当有意思,从某种意义来讲,几乎相当于强词夺理。

大唐的理由是,在前不久李世民派兵剿灭梁师都时,东突厥胆敢派兵支援。

众说周知,梁师都早就投入了东突厥的怀抱,相当于东突厥的头号马仔,而今大唐出兵揍他,还不准人家支援,这是不是没天理?

没办法,天理向来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实力,就是天理。

而如今的大唐,确实拥有这样的实力,经过渭水之盟这样的羞辱后,李世民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在不断提升国力的同时,李世民也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恰逢在公元626年之后,整个东突厥境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大雪足足有数尺之深,牲畜更是冻死无数。

雪灾过后,接踵而至的就是瘟疫,几百万头牲畜在冬季被冻死后,随着来年春天的气温回暖,大量的细菌就滋生,瘟疫也就横扫整个东突厥。

在这种情况之下,东突厥的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不和,颉利可汗与东突厥的其他贵族决裂,不用突族人反而重用胡人,造成的结果,是朝堂上每日处于你争我夺之中。

因此,在多方考虑之后,结合自己的实力,李世民决定,征讨东突厥,报当年渭水之恨。

大唐20万大军共分六路,每一路带兵的,均是初唐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如李绩、柴绍、李道宗等,每一位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而六路军的总管,是大唐军神李靖。

 

此战的最大特点,是李靖一改往日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都选择春天出击的惯例,他很不“厚道”的,选择在当年的春节出征。

在李靖亲率三千命精兵冒着冰天雪地急行军后,东突厥正热热闹闹过春节,猝不及防的颉利可汗来不及应对,就被打的落荒而逃,这一逃,再也没有停下来。

整个灭东突厥之战,基本上是六路唐军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颉利可汗围在其中,来回驱赶,最终将其打的支零破碎,逃窜到青藏高原,寻找吐谷浑来请求庇护。

从亲戚关系来讲,颉利可汗应该叫吐谷浑的首领苏失尼为舅姥爷,但是他这个舅姥爷,在看到李道宗将自己围的如铁桶一般后,当机立断的做了一个决定。

大义灭亲,并就地投降。

苏失尼将颉利可汗亲手擒住,交给了唐军,至此,征讨东突厥之战,以大唐完胜结束。

公元630年4月,逃跑小王子颉利可汗被唐军押送到长安,李世民和父亲李渊对比极为高兴,为了以示庆祝,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父子两人亲自和大臣们载歌载舞,嗨嗨皮皮闹了一夜。

而曾经给李世民带来羞辱的颉利可汗,并没有被杀掉,李世民还给他在长安城找了一份工作,干起了皇宫的保安人员,直到4年后,颉利可汗在长安郁郁而终,再也没能回到自己故土。

 

渭水之盟,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初期,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抉择,大唐面临东突厥的兵临城下,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但在当时各种因素的考量之下,和谈是最合适的方式,但这种被迫示弱、俯首称臣的行为,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大耻辱,因此,才会经过忍辱负重、不断等待后,最终一举消灭了东突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