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杨乃武 >

清朝为什么平反杨乃武小白菜案?

趣闻网 2021-07-11 21:04:07 原文链接:网络

被闹的沸沸杨扬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从大清同治十二年十月案发至光绪三年二月结案,历时数年,牵连人数众多,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钦差大臣,最后有慈禧太后下旨,才算审结此案。

 

那么是什么原因惊动两宫太后关注此案的呢?

事实上杨乃武与小白菜(毕秀姑)的案子刚开始并不复杂,只是毕秀姑(小白菜)的婆婆怀疑儿子葛品连死因可疑,遂告到县衙,而知县刘锡彤听信谣言,不加细查,动用大刑屈打毕秀姑(小白菜)成供,牵连杨乃武,刘锡彤认为案情己明,就详报上司。

 

杭州知府陈鲁翻阅案卷,发现杨乃武并未承认罪,就把全案人犯案卷解到杭州复审,由于原案卷漏洞百出,知县刘锡彤又将案卷捏造修改。

杭州知府陈鲁是军人出身,他最看不起读书人,在加上他认为杨乃武平时惯作谤诗,非谤官府,带领粮户闹事,是个不守本分的人,故此案一解到杭州府,第一次审问,即用大刑,一连几堂重刑下来,杨乃武熬不过重刑,只的胡乱召供。知府陈鲁取的杨乃武口供后,派余杭知县刘锡彤传迅人证,刘锡彤伙同杭州府幕客章纶香捏造假证,形成铁冤案,陈鲁按律拟罪"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

 

杨乃武有个姐姐叫杨菊贞,姐弟情深,知道弟弟罹此奇冤,悲愤万分,拼死也要为弟弟伸冤,由于清朝规定女人不能递呈告状,杨菊贞先后请杨乃武的舅哥,舅父作"抱告″,到省里向臬司,藩司,抚台衙门,按察使署投状告冤情。但各府衙门接状不加详查,虚以应附,竞听一面之词判案,即维持杭州府原判罪名结案上报,至此形成铁案,只等刑部回文一到,就要立即执行。

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不忍心看着弟弟冤死,就带着母亲,小弟身背黄榜(状子)到京告状,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两个多月才到北京,向都察院衙门投诉,但都察院问都不问,就将她们押解回原籍,仍交巡抚杨昌濬审理,杨昌濬仍交原审各官审问,审案成了游戏,从下遂级交到上,又从上逐级交到下,转了一圈维持原判,杨菊贞不甘心,决定第二次上京告"御状″。在杨菊贞的努力下,在杨乃武的同学,同乡好友吴以同,胡雪岩,夏同善,夏缙川,翁同龢等浙江籍官员的帮助下,杨乃武的案子终于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慈善太后下旨叫刑部令饬杨昌濬查办此案,并叫御史王昕到浙江私访此案。

 

湖州知府许瑶光审明了杨乃武,毕秀姑(小白菜)的案子,明知是冤案,却不敢定案上报。御使王昕从余杭私访回去,知此案有冤屈。但由于杨昌濬专横跋扈,案子又是他审定的,地方官吏都怕他,不敢翻案定案,给事只好上疏朝庭,另派礼部侍郎胡瑞澜提审此案,但胡瑞澜也不敢得罪杨昌濬,只好任用杨昌濬推荐的人审理此案,内有一人边保诚系宁波知府,是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姻亲,又与杨昌濬是同乡,杨乃武与毕秀姑(小白菜)的案子落到他手上,他以杨乃武枉求脱罪为由,暍令差役对杨乃武,毕秀姑(小白菜)大刑伺候,直到把杨乃武兩腿夹折,毕秀姑十指拶脱,铜丝穿入乳头,两人奄奄一息,熬刑不过承认为止。

此事引起地方举人生员及杨乃武好友汪树屏,吴以同,吴玉琨等三十余人不满,他们联名向都察院,刑部控告有关官员严刑逼供,草菅人命,屈打成招,上下包庇,欺罔朝廷。请提京彻查审理,以释众疑。

在夏同善,翁同龢,张家骧及浙江籍在京的一些举人,进士,翰林等人的努力下,御史边宝泉也奏请圣上,陈述利害,要求复审,以正视听,在各方努力下,慈禧太后准奏,下一道谕旨,交刑部彻查,提京审问。

 

1876年(光绪二年),全部人证提押北京刑部大堂三堂会审,全部人证推翻供词,并供出了刘锡彤捏造证据的事实。刑部大审以后,接着又在海会寺开棺验尸,尸检结果,葛连品并没中毒,此案真相大白。

按说此案真相大白,应该尽快为此案平反,但由于在这起冤案中,先期主审的官员大都是四川,两湖沾亲带古的官员和封疆大臣,不同意平反此案。而朝庭文官权臣又不愿此案给文人抹黑,要求平反。由于封彊大臣和权臣争权夺势,此案一直拖延至1877年2月10日(光绪三年),刑部的疏奏才递上去,由于慈禧太后不满朝小野大,为了打击彊吏气焰,于2月16日下谕旨平反此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