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大玉儿 >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趣闻网 2022-07-24 17:20:28 原文链接:网络

忍让的度,终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方圆之道,讲究以柔克刚,而“柔”的做人智慧不仅仅是一种退让,还是一种审时度势、一种宽容的态度。只有恰当地运用和把握“柔”的尺度,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清初的孝庄皇后就是一位深知以柔克刚精髓的女人。


1


皇太极因病猝死—前一天还如平素一样忙碌一天,晚上却离世,“储嗣未定”。当时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主要有三个人:皇太极长子豪格、第九子福临和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前后两者都手握重兵,实力不俗。只有中间的福临,虽然颇得皇太极的宠爱,但只有六岁,缺乏实力。八旗中,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各占三旗,剩下的两旗则比较中立,只强调支持先帝的儿子,至于哪个儿子倒无所谓。

豪格与多尔衮两个集团在继承人会议上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最终有个折中方案出来:让福临即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幼小的福临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而多尔衮毕竟势力强大,且对于皇位非常向往。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是摄政王,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遂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他对于孝庄母子来说一直是个威胁。于是孝庄只得以柔克刚,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以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因此,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乃至“皇父摄政王”最后,她以太后的身份下嫁多尔衮,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到元旦或者其他庆贺大礼,多尔衮还要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这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尔衮对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否则,孝庄母子根本敌不过手握重兵的多尔衮,顺治的皇位就更是个问题了,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孝庄的功劳。



就在这场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时,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涡中。

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国策。因为,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待福临亲政,就大礼完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一种胸怀,他更多地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他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察觉出这一危险的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日例,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



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入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后来,董鄂妃病逝,顺治帝也追随而去。孝庄便扶植八岁的玄烨登上皇位,是为康熙帝。

在这一过程中,孝庄为了确立新政府的统治,不惜修改自己儿子的遗诏,因此便出现了顺治帝那份奇怪的“悔过书”,其实细看起来,有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福临真正想说的话。因为顺治帝是一个在汉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天子,他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重用汉官,抑制满洲贵族特权,因此他的思想在临死时不会轻易改变,那么如何看待这份维护满洲贵族利益的遗嘱呢?这只能是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孝庄太后的意思,她这么做也只有一个目的,通过维护满洲权贵利益来稳定朝野,巩固统治。因此孝庄更改遗诏这种做法正体现出了她圆融的处世手段。



就在孝庄的辅佐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不可否认有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虽然孝庄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全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为了清朝的基业,她兢兢业业,委曲求全。历数古往今来之辅政太后,能至如此境界者,实无一人也!



孝庄在辅佐皇子的路上,以柔克刚,委曲求全,终于换来了大清的几百年基业,这就是成大事者当借鉴的地方。

做人要外圆内方,就是在外至忍至韧,在内则至刚至坚、内外交合如水滴穿石,刚柔相济而愈挫弥坚。所谓水无常形而有常理,即水性的柔中见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如此才是处世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