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赵构 >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趣闻网 2023-07-25 20:46:30 原文链接:网络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选择退位,并不是他不想做这个皇帝了,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太子赵昚继位之后,实际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赵构的手里,而且这个太上皇一坐就坐了25年。



一、作为主和派的代表,皇帝赵构误判了宋金关系的结局,引起了文臣武将的极度不满。

当年,赵构顶着主战派的压力,和金人签订了一纸协议,同时还找借口,杀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岳飞。连靖康之耻这样的恶气,他都咽下了肚子,甚至背着一个不忠不孝之名,才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坐稳了这个皇帝位。但到了1161年,金人撕毁了19年前签订的绍兴和议,南下大举进攻南宋。这也宣告了主和派的政治主张彻底破产,恰逢主和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秦桧已经挂了,赵构遭遇臣子对他的非议,每日如坐针毡。



有些人可能会问,宋高宗赵构是皇帝,难道一些臣子对他不满就能导致退位吗?其实这以宋朝的治国方式和文德理念是分不开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依靠“职业经理人”治国的朝代,而不是依靠皇帝的个人能力。宋朝皇帝一直畅导以仁政治国,所以历来比较尊重内阁的意见。皇帝误判了形势,王师不能北定中原,抗金功臣又惨遭杀害,金人猖獗,战事又起。宋高宗赵构所面临的这种压力让他已到了承受的极限。



二、退位是宋高宗赵构对宋金关系发展没有足够自信的表现。

也许是当年靖康事变留下的阴影太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宋金之间的战争好似一部赵构逃亡史。当年他从应天逃到汴梁,从汴梁逃到建康,从建康逃往临安,从临安逃往明州,从明州逃往定海,在定海海上漂泊了几个月,又逃往温州,完全可以写一部《赵构漂流记》了。

如果不是众臣三番五次要求他回到临安,他会不会最后逃到泉州都有可能。所以在宋高宗赵构的心里,他本来就认为金军是没有办法打败的,故而才一味求和。好不容易签订了绍兴和议,但金人背信弃义之后,几乎快要摧毁赵构最后那点儿信念。55岁的赵构宣布退位,一方面显示的是他的畏惧心理,另一个方面也展示了他的鸵鸟心态。

三、赵构的提前退位,也有为皇位顺利交接着想的因素

太子赵昚是赵构的养子,并非亲生儿子。正是因为金人掳去了几乎所有的皇族人员,不会生育的赵构只好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子孙中挑选。靖康事变之后,在宋朝是皇族力量最薄弱的时候。如果不是北宋初年建立的那一套军政分离政治体制,恐怕这天下早就不姓赵了。虽然立了太子,周边连个姓赵的皇族成员都没有,如何让太子能够顺利继承大统,赵构不可能不想这个问题。趁这个时间提前退位,把太子扶上马送一程,实际的大权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新皇帝逐步借太上皇之名义,为被冤杀的主战武将岳飞等人开启平反之路,激励宋军将士奋勇杀敌。

赵构共坐了25年太上皇,并不是金人只抓皇帝不抓太上皇,宋徽宗赵佶也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吧。主要原因仍然是金人撕毁协议,大举南侵,导致了投降主义的彻底破产,致使赵构威信扫地,倍受打击,再加上赵构生性懦弱,不敢面对现实,最终选择了退位。

相关文章